香氣故事 I中國畫作裡的香氣

香,裊裊的烟霧,直通上天,香起源來自祭祀,古時認為透過,香,可以和上天神明溝通.

但後來的演變,香,是一種生活.

在文明進展,用香,在生活閒暇,是一種實用,也是一種情趣.

中國在用香的用途,從從商周的祭祀、秦漢隋唐 、香在皇室宮廷已經成為紓解情緒和室內清淨空氣的作用. 到宋朝,香已經是文人雅士的生活風雅情趣.

我們現在擦香水、古龍水.古時,則隨身帶香囊.香包不只是端午節驅邪的功用,香囊從宮廷、士大夫到平民百姓皆有配戴,是一種帶香料的個人飾品.香囊多用絲綢等布料縫製成圓形、方形、葫蘆形、桃形等不同形狀,再用五彩絲線繡出包含美好寓意的圖樣,因香囊是私人物件,因此香囊也常是定情之物.

而在室內,室內香,則是焚香,焚香特製的香器,即薰鑪、薰籠及熏香球。

香閨一詞,閨為何飄香

「淚濕羅巾夢不成,夜深前殿按歌聲。紅顏未老恩先斷,斜倚薰籠坐到明。」(白居易〈宮詞〉)

為何有所謂的「香閨」,古代仕女在室內都有薰香的習慣,這和我們現代點香氛蠟燭的用意差不多.

1619年,陳洪綬《斜倚薰籠圖》,仕女依偎在,古代香熏鑪外罩上一層竹籠,熏籠,既能添香,也可取暖。薰籠的樣式,大小方圓不一,極為靈活。

 

對月焚香

元稹著作《鶯鶯傳》(又稱《崔鶯鶯傳》、《會真記》)中的崔鶯鶯。

梨花寂寂鬥嬋娟,月照西廂人未眠。

自愛焚香銷永夜,欲將心事訴蒼天。

清朝有一幅仿仇英的《千秋絕豔圖》冊畫卷中繪有歷代著名女性人物57人,如漢代的班昭、王昭君、蔡文姬、趙飛燕,唐代的楊貴妃,宋代的李清照。她們都作明代裝束,多為上衫下裙,圍裳,披帛,垂小綬。

其中有一幅描繪的正是崔鶯鶯對月焚香的場景 。

焚香和薰香的不同,在於焚香是藉於香料點燃,讓其散發出煙霧和香氣。如祭祀的香,或是用香爐空薰、或點燃香木。

薰香則是是將香料放入容器中,透過加熱或風化等方式散發香氣。如香囊、香袋或是現今流行的薰香燈。

崔鶯鶯對月焚香的場景,場景換到現今,在夜晚,點燃自己鍾愛香味的香氛蠟燭,月透過窗外難見,圍繞的香氣,也將一身的疲憊換下。

 

宋閒人閒事的玩香文化

宋徽宗趙佶《聽琴圖》

吟征調商灶下桐,松間疑有人松風。仰窺低審含情客,似听無弦一弄中

<聽琴圖>圖中宋徽宗作道士打扮,身旁立一木幾香,愜意的撫琴.這幅畫說明香的文化在宋發揮淋漓盡致。

香是閒人才做的閒事,剛好宋人不喜打戰,愛生活。

插花、焚香、掛畫、喝茶是宋人愛的四大閒事,這四件事也是我們現代人喜愛的閒事。

宋朝香料的地位很重要,因香料的用途是非常廣泛,可用在製藥、薰衣、製燭、祭祀、建築,社交氛圍。當時,焚香是很重要的社交活動。

當時的文人雅士喜歡焚香,也是現今香道的香爐空薰,稱之隔火焚香,這種焚香方式 取味不取煙。將木炭燒得通紅 ,明火不冒煙, 香爐裝滿香灰, 香爐挖一個洞,再把木炭埋進香灰中,再放上【隔火】 在隔火放上要焚燒的香球、香丸、香餅或者是散香香末,透國隔的加熱,香氣慢慢的散發出來。

宋朝的文人喜作書寫時焚香,認為寫詩作畫會文思泉湧,這和現代人在筆電打文書要泡一杯咖啡的道理是一樣的,在宋代,焚香也是重要的社交活動,若朋友來訪,總會焚一爐香,好好和朋友聊天。

而且到時宋朝流行【合香】,相當於我們現今的調香,自己獨有的【合香】,寫下【香譜】,猶如現今的調香配方。

宋時的合香工藝中最常用的方法是,把多種香料經過加工處理, 搗成粉末,混在一起,用蜂蜜、白芨、薔薇露(天然玫瑰香水)等加以調和,然後密封在容器裡,埋入地下靜置一段時間。最終将香料取出,做成小餅、小丸乃至搗成粉末,即為成品。這和我們現今調香的概念也類似。

在宋代,香可以是藥,祭祀,更重要是生活。

來配戴香飾品

月/日/年